易松国:吸引社会力量 参与社区管理
易松国:吸引社会力量 参与社区管理
深圳商报记者 胡思幸
基层治理难在哪里、症结何在?破解基层治理之困有什么好办法?日前,记者带着这些问题,采访了深圳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、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易松国教授。
管理思路和理念
急需改变
易松国认为,深圳这个城市的特点就是流动人口多,特别是随着城市规划发生了一些结构性的流动,人口由原来集中在市区,分别向龙华、宝安等地集中,导致了一些地区人口特别多。
那么有没有可能通过重新进行功能区域划分,来解决这个问题呢?他举例说,市政府以前也试着作了一些区域划分,比如把龙华、坪山等划分成为一些新的功能区,这些管理功能区部分缓解了这个问题,但是没有根本性解决。因为虽然在小范围内有所划分,但是像南山等其他大区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突出,它们都面临着管理人员没有增加,管理人口却大幅度增加的管理难题。
在易松国看来,功能划区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改变,难以从根本上破解基层管理的难题。“从根子上来说,我们的管理理念和模式还是停留在20年之前。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,政府的管理思路和理念急需改变了。”
从市到区,从区到街道,从街道到工作站,如果仅仅责任层层下沉,那么就会出现权责不匹配的问题,基层有责任而无权力,基层管理者人力有限,而且能力、眼光和经验有限。易松国说:“若照此情形,功能区域再怎么划分也是无济于事的,现在最重要的就是管理体制的梳理。政府首先就需要将行政职能界定清楚,哪些是市政府必须做的,哪些是区政府、街道必须做的,一定要划分清楚。一些职能如就业、社保,市里就可以做,完全没必要交给区里或者街道。”
社区管理
需要社会力量参与“现在居民在社区一有什么问题,第一反应就是找政府。政府也是一种大包大揽的管理理念,这就导致管不过来的情况经常出现。”易松国认为,一方面政府自己需要理顺管理体制,另一方面则需要多尝试“社区自理”的管理模式。
易松国认为,按照“社区自治”的管理理念,社会管理并不全是政府的职能和职责,还需要有全社会的力量参与,大家共同来管理。社会管理的主体可以从原来的政府,变得更加多元化,比如说企业、社会组织等等。“如果社区治理还是大事小事由政府包揽,那么再多的人手还是觉得不够。”
易松国指出,如果采取社区自治,那么社会组织就可以发挥它的作用,比如说物业管理公司,在安保、环境绿化、垃圾处理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,它在这些方面管理得很好,政府的担子自然就轻了。社会组织同样可以承担管理责任,一般来说社会组织都是提供社会服务,这其实也是一种管理,而且比政府更加高效,也更能满足居民的需要。因为比起政府繁杂的事务和程序,社会组织关注于一项职能,效率自然更高。
“但与此同时,政府也需要将相应社区的资源转移给社会组织。”易松国说,“如果能理顺社会组织需要承担的职能、需要让渡的资源并进行授权,让它们参与进来,这会比简单的区域划分要更加有效。”
治理体制改革
要有“刮骨疗伤”勇气
谈到基层治理体制改革,易松国认为,现有体制已经运行了很多年,惯性很大动起来很难。需要从顶层设计着手,拿出“刮骨疗伤”的勇气,切实改革基层治理体制。
易松国指出,比如说体制改革,形式上是部门调整人员变化,根本上是改变人管人的局面,而变成制度管人。主体多元化改革,形式上是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参与社会管理,根本上是需要政府让渡资源、权力,这些都不是易事。
“但也有相对好的切入点,那就是‘管理法治化’和‘管理信息化。他表示,在国外,不管大事小事,都交由法律来管理,市场进行调节,这样政府就会很轻松。“互联网+”战略对于社会管理效率提升也是一个契机,管理信息化可以将很多人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。
来源:深圳新闻网-深圳商报